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投入地质找矿资金5623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38%,其中社会资金占84%。除煤层气和锡矿外,其他矿种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五年目标任务,尤其是金、铅、锌、镍、钨、钼6种矿产提前完成10年找矿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增资源储量最多的五年,是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情况下实现保有资源储量普遍增长的五年。
据介绍,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实现了“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三个阶段性目标。
当天,国土资源部新任发言人王昆首次亮相,作为勘查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王昆对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分熟悉,他介绍说,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新的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一是油气新增11个亿吨级油田和13个千亿方级气田,探明储量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页岩气逐步成为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油气并举”格局初步显现。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1.27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92万亿立方米;二是主要固体矿产新发现256处大型和480处中型矿产地,奠定了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资源基础。砂岩型铀矿在鄂尔多斯、伊犁、二连等盆地陆续取得重大发现,资源储量快速占据铀矿资源总量的“半壁江山”。铜矿新增资源储量2341万吨,铅锌矿新增资源储量6068万吨,金矿新增资源储量4949吨,钨、钼等优势矿产地位进一步巩固,锂、晶质石墨等战略新兴矿产展现良好前景;三是老矿山找矿成果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通过开展矿山深边部“就矿找矿”,在179个矿山新发现大中型矿床,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0年,稳定职工就业40余万人。
此外,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显著提高,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重要进展。首先基础地质调查保持快速推进势头。5年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4万平方千米、矿产地质调查91万平方千米、航空磁测120万平方千米,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由“十一五”末的22%提高到37%,完成面积数为“十一五”期间的4倍。圈定物化探异常3万余处、矿化点约5000处、找矿靶区1700余个,为后续商业性风险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取得重要新发现。油气、页岩气调查陆续在新区新层系取得重大进展,陆域圈定远景区30个。新发现煤产地14处,圈定含煤远景区117个、勘查靶区103个。
还有,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指导找矿作用更加突出。建立了青藏高原地质成矿理论,指导发现了30多处大型以上矿床。开展了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大幅度扩大了柴达木西部钾盐资源远景。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基本掌握了30种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家底。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极大提高了找矿成功率。自主研制成功“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非载人遥控探测潜水器、“海牛号”3000米级海底多用途钻机、天然气水合物保温保压取样器等关键地质技术装备。2000米固体矿产钻探技术及装备已在勘查中广泛应用,正在向3500米攻关。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首台万米科学钻机已经在松辽盆地“松科二井”(设计深度6400米)钻探中投入使用,这是亚洲迄今最深的科学钻,整体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已投入找矿一线,机载成像光谱仪试飞成功。
王昆还表示,我国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三率”水平显著提高,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83%,铁矿、铜矿回收率达到78%和89%。与1999年相比,煤炭采区回采率提高了15%以上,黑色金属矿产回采率提高了5.7%。建立了主要矿产“三率”指标评价体系。遴选发布了210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促进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王昆强调,尽管经过努力,国内重要能源资源储量大幅增长,但从我国人口基数、经济总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自身资源禀赋条件上看,资源瓶颈约束仍长期存在,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国内必要的资源保障能力是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压舱石”。综合运用产业、财政、科技、国土等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持续推进找矿突破,应当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能源战略和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
王昆表示,按照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部署要求,包括国土资源部在内的相关部委将继续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尊重科学规律,创新思路和机制,更有效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加大矿藏深勘精查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能源资源保障能力。